当通胀持续影响经济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国家一般会采取相应的紧缩政策缓解通胀的危害,然而一旦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产生的后果将会比严重通货膨胀更加可怕。1923年凯恩斯分析了1914年到1923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并在《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中指出:“1914年到1923年间,所有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可购买的物品而言,支出货币的供给出现了极大的扩张。从1920年起,重新恢复对其金融局势控制的那些国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
在他看来,通货紧缩的后果就是社会生产活动陷入低谷期。同时还指出:“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害,两者对财富的生产也同样会产生影响,前者具有过度刺激的作用,而后者具有阻碍作用,在这一点上,通货紧缩更具危害性”。由于通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于生产者不利,而生产者大部分都是借来生产资金,通货紧缩时消费低迷,社会需求减少,生产者就宁愿停止经营,减少借款,把实物资产变为通货,反而比辛苦经营劳作更有益。这就是通货紧缩使社会生产活动陷于低落的原因。通货紧缩的发生往往伴随物价的下跌,这时消费者为了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在消费之前会先观望一段时间,等待物价的进一步下跌。但是这样就会使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少,商品过剩问题会加剧,导致物价进一步下降。通货紧缩分两种:第一种是短期通货紧缩,持续时间在1~2年左右。通常出现在一个经济周期循环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在中国,因为实行的是五年经济计划,因此每4~6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在1998年4月至2000年1月之间、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之间、2008年11月到2009年10月之间出现的三次通货紧缩,就属于这种短期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