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正式称帝,改元弘光。次日,当南京城还沉浸在庆贺新君登基的一派真真假假的欢乐中时,史可法带领一小队人马匆匆出城前往江北;与此同时,踌躇满志的马士英开始入阁办事。
甲申年夏天的南京城,除了极少数有识之士,几乎还没有人——上到新君主弘光,下到文武百官——意识到这个小朝廷即将面对远远比农民军更为强悍、更为志在必得的敌人,那就是一方面忙于追击李自成,一方面忙于派人招降或是以武力攻占了河北、山东和河南等广大地区的清朝。那时候,这个偏安帝国的上下人等都乐观地认为,他们帝国的出路依然光明:其一,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说服清朝撤军,大不了划一部分土地,再每年付一笔并不太巨大的岁贡;其二,即便清朝不肯撤军,帝国也可以像历史上曾有过的东晋和南宋那样,把偏安的局面维持一百年以上。至于一百年以后又该如何,那是子孙的事情。虽然他们并不知道那句著名的“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他们的确可以不管以后的世事如何变幻了。
以南明拥有的军队数量和掌控的地盘来说,实现长久的偏安并不是太难的事。与草创之初的东晋和南宋相比,南明的条件远远优于前二者。首先,尽管中原地区和陕西、四川、湖北等地遭受了多年战争和灾害的创伤,但富甲天下的江南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这里仍然是帝国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密集、赋税最主要的地区;其次,因为长期作为陪都,南京的政府班子很容易扩建;第三,南京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今天看来,虽然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在古人那里,这是正统的象征。对帝国治下的臣民,是一个精神上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