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荣耀:在泰米尔纳德邦发现的婆罗米手稿中的泰米尔语铭文。它可以追溯到桑加姆时期(Sangam,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倾向于宗教层面的泰米尔复兴主义者主要关注的是基于泰米尔经文的印度教改革,回归到他们眼里的是印度主流传统下更理性的一神论。尽管湿婆派(对湿婆神的特殊崇拜)在整个南亚地区都有着悠久历史,但这一泰米尔支流却将它的起源追溯到了理想化了的古代泰米尔,未经种姓差异、性别不平等和多神论的污染。他们认为,这些缺陷是后来才出现的,是讲梵语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湿婆派的宗教仪式绝不可由婆罗门(祭司阶层)主持,因为婆罗门是雅利安闯入者。文学复兴主义者认为泰米尔语是最高贵、最古老的语言,而新湿婆派人士却有着更高的目标:泰米尔语是神圣的语言。
这些文学和宗教复兴主义者怎样将信息传达给泰米尔大众呢?考虑到大多数人是文盲,传播媒介必然是口头形式。至于风格,浮夸的修辞是惯用手法。一种常见的比喻是将泰米尔语人格化为一位美丽的女人。学者、作家和活动家穆迪亚拉萨(Mudiyarasan,1920年—1998年)在一首诗中写道:“如果你拒绝我,我怎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难道不是你甜蜜的激情让我发狂?/ 噢,我美味的语言!快搂着我拥抱我!”他的文章可能比诗歌要收敛些,但同样毫无保留:“我认为泰米尔语是神祇。”还有很多诗人赞美泰米尔语有着“容光焕发的脸庞”“丰盈的嘴唇”“艳光四射的金色身体”“丰乳”和“细腰”。诗人巴拉蒂达森(Bharatidasan,1881年—1964年)将这种亢奋带到了合乎逻辑的结论上:“哪怕是纯粹的女人给予的快乐,也无法跟伟大的泰米尔语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