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两类儿童父母的督促性沟通的发生背景和组织方式也不同。首先,我们采用定量编码方式比较了两组家长督促性沟通发生的背景及其沟通言语的长度,具体结果见表5-13和表5-14。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督促行为发生背景不存在显著差异,χ2(3)=4.87,p >0.05;而督促性话语的长度存在显著差异,χ2(1)=4.73,p <0.05。
表5-13 优差生父母督促性沟通的发生背景比较(%)
表5-14 优差生父母督促性话语长度的比较(%)
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对转写文本的内容分析发现,差生父母的督促性话语通常为短小的祈使句,用命令的口吻散布在沟通过程的不同阶段,语句的发出不需要过渡和转承,只要问题行为出现督促性话语也随即出现。与此不同的是,优生父母的督促性话语通常是较长的陈述句,出现在儿童解题不力之后。这种督促之前一般有一个询问过程“这个学过吗”“奥数书上有吗”。因为有求证、推理、找到原因、提出方向这样的一连串过程,父母在发出督促性话语时通常消极情绪已经不很强烈,因此语气相对缓和,句子较长,各短句之间不断递进,有说服的成分。这两种督促行为的本质虽然都是规范儿童的学习行为,但它们对儿童的影响却不同。第一种督促频繁出现,语调生硬很类似批评,给儿童带来一定情绪压力,很多儿童都是表面服从。而第二种督促是在前面解题不力的事实基础上提出的,儿童更容易接受,它可能成为儿童真正接受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