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不过关的演员,就跟厨师炒菜不放盐一样——差着劲!”预告片甫一上线,王鹤棣在《大奉打更人》中饰演许七安的原声台词就被网友定在了“吐槽台”的C位。 有人说他的台词含混不清,连“字正腔圆”都够不上;也有人替他打圆场,认为这是一种“风流少年的慵懒腔调”,尝试为角色赋予个性。于是,争议来了:演员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台词问题?粉丝护航又该画在哪条线?这些问题不光关乎王鹤棣,还掀开了粉丝文化与影视行业深度绑定的窗帘。 王鹤棣本不是没有实力和人气的演员。他凭借大热仙侠剧《苍兰诀》,成功攀上一线流量,塑造出清冷深情的东方青苍,一个“傲娇霸总型”角色让他吸粉无数。但这次到了《大奉打更人》,他却狠狠踩了一道雷。你的粉丝滤镜再厚,也挡不住大家对台词的主观感受。 有人认为许七安是个贪酒好色、不拘小节的风流少年,王鹤棣用这种随意的语调表现角色的性格没毛病。可问题在于,“随意”和“草率”毕竟不是一码事。“风流”容易表现不好就成了“敷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友觉得他不仅台词含混,气势上也难以撑起许七安这个角色的灵魂。 翻翻王鹤棣过往的作品,你会发现台词功底从来不是他的强项。早在其他剧中,他的台词发音问题就被讨论过,但显然,这次的争议更为集中和猛烈。而这背后,伴随演员讨论一起而来的,是粉丝彻底“燃”的无所畏惧。 预告片发布后不久,受到争议的不止他的台词,还有腾讯宣传部门的一张双人海报。男主角王鹤棣和女主角田曦薇并列站位,按理说算不得出格,但王鹤棣的粉丝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大奉打更人》是地地道道的男频改编剧,男主许七安的戏份是台柱子,这种男女镜头平分秋色的设计,是对男主的不尊重。于是,粉丝开始集结,向腾讯施压要求修改。 迫于压力,腾讯最终改了海报。而结果却是一地“鸡毛”:粉丝觉得自己“赢了”,外界却觉得这事儿闹过了头。不仅如此,这场“海报风波”还让田曦薇团队百口莫辩,完全被动。业内消息称,田曦薇团队虽未公开回应,但对粉丝行为叫苦不迭,认为宣传里的资源分配,撕来撕去只会让项目口碑一团糟。 实际上,粉丝的过激行为往往在短期内起到“维护正主”的显效,但长期来看,这样的护航就像给演员的职业道路“挖坑”,尤其是王鹤棣这样的流量新星,一旦与团队协同或路人评价产生冲突,反而可能把自己的好感度慢慢消耗完。 除此之外,《大奉打更人》在宣传上逐渐偶像化的模式,也让不少男频用户感到不切实际。原著中的许七安是个满脑子段子的“骚话王”,周围的配角风格鲜明,形成了半调侃的男频爽文气质。然而,预告片和宣传里浓重的偶像剧氛围,让大部分书粉觉得“不接地气”。 其实,影视行业在流量经济中总会试图找到多条赛道。把一部目标用户为男性的剧带点“偶像感”,吸引更大范围的年轻女性观众,本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你端着偶像剧的“碗”,偏要摆出正剧的“谱”,让核心受众觉得“不真诚”,这自然为作品带来了一波不小的质疑。 翻开国内演员职业发展的“长青法则”,台词能力绝对是摆在第一位的基本功课。不管你的外形多出众、滤镜多厚,一段经不起推敲的台词表现,都能让你的表演大打折扣。这是不是新鲜事?当然不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演员因为原声表演不过关而成为争议的焦点:有人气没实力,令观众“出戏”的脱节感越来越强。 站在行业的角度,这些争议印证了一个事实:观众的审美确实不再停留在“流量明星”的时代了。这对大批偶像派出身的演员来说,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而经纪公司和粉丝的盲目保护,看似是强心剂,却可能成为演员成长最大的“绊脚石”。 对此,有演艺圈内的资深制作人分析:王鹤棣目前的争议,暴露出了现阶段年轻演员逐渐在基本功上与专业派之间的“落差”。他说:“如果不自省,靠流量和炒话题,总会有消耗完的一天。” 事实上,何止是王鹤棣。整个粉丝文化的演变,似乎正朝着越来越频繁介入作品制作的方向延伸。从长远来看,这种粉丝对资源调配和舆论环境的执着干预,不仅会影响演员本人的职业发展,还会对影视行业本身带来伤害。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粉丝总是热衷于逼制片方更改作品计划,那创作者是不是越来越失去作为核心的主动权呢? 其实,把粉丝文化称作“双刃剑”并不夸张。它的正面效应是能迅速扩大作品的热度和讨论度,但负面效应则是容易导致公众对演员“黑点”的剧增。王鹤棣的争议,多少就是这种失控现象的缩影。 台词不过关,能靠嘴皮子扳回吗?显然不能。粉丝护航,有百害也未必一利。对于演员来说,真正能走得长远的,从来不是当下的声量,而是作品硬实力带来的价值积累。王鹤棣的未来,还得多靠他自己挺直脊梁,而不是粉丝走在前面,护着他走过一道道“窄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