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指代词
(6)(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示、确认义语气词
指代词“焉”指代的处所等往往在前文已经出现,比如例(5)“虢叔死焉”就是“虢叔死在那里(制)”,加之“VP焉”结构本身带有一定的提示意味,因而语义逐渐虚化,同时主观提示功能得以凸显而成为表提示、确认的语气词。
(二)动词→语气词:已、云、为、在、来
上古汉语的“已”以及近代汉语的“罢”“休”等最初都是停止义动词。“已”在先秦就出现了语气词用法。如:
(7)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停止义动词
(8)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限制义语气词
“已”的语法化过程可以概括为:“停止”义动词→“算了;可以了”义动词→限制义语气词。这是一个语用推理的过程,从“停止”到主观地觉得“算了、可以了”,这是从客观的时间维度进入人的主观心理维度,再从“算了、可以了”衍生出“把事情往小里说”的限制语气。近代汉语的“罢”与“已”的演变过程大致相似,只是形成时间大大晚于“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