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嘱咐,只要瘠薄的寝丘。庄王封给孙叔敖的儿子寝丘四百户赋税,还夸奖贤者之后有贤风。
按楚国规定,功臣的封地经过两代,如果有别人想要就会被收回。由于人们对寝丘这个地方不屑一顾,所以这块封地在孙叔敖的子孙那里一直传了十几代,他的子孙虽然没有大富贵,但衣食无忧,平安度日。
孙叔敖不以俗念争肥缺而得长利,后人称之为“短智佐君王,长智利子孙”。意思是说,短暂的智慧能够辅佐君王,只有长远的智慧才能利益子孙。这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不谋良田”的大智慧典故。
【知识点小链接】
张英、郭子仪与孙叔敖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至德三年(758年),进位中书令。至德四年(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成功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