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循的哲学思想
与章学诚类似,焦循的哲学思想也以《易》为基础。他说:“余学《易》所悟得者有三:一曰旁通,二曰相错,三曰时行。”[160]。他所谓“旁通”是指事物可以相互沟通。“相错”是指相辅相成的两种事物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时行”也即变通。这表明事物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他据此还提出交易循环的观点。所谓“交”是指“交相爱”、“交由于信孚”,有交易上要守信之义。“易”指“既交之后,易而变通”。交易后“上下应之,则不能一阴一阳,两两相孚,必易而成一阴一阳也”,表现为数量对比的意思。他认为交与易的关系是“交而不易,则盈不可久,易而不交,则消不可久也”。交易中的守信和数量等价是交换所必需的。这是他的变通观点在经济领域中的运用。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焦循依据变通思想探讨了道德起源。他说:“以己之心通乎人之心,则仁也。知其不宜,变而之乎宜,则义也。仁义由于能变通。人能变通,故性善;物不能变通,故性不善。”[161]变通是根据客观环境,自觉地调整行为模式,以求得适合自身的利益。仁、义等道德原则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而作出的选择,既不是上天赐予的,也非圣人发明。焦循还进一步论述了物质利益与道德准则的关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君子喻于义也。若民,则无恒产,固无恒心,小人喻于利也。唯小人喻于利,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此教必本于富,驱而之善。必先使仰足事父母,俯足畜妻子,儒者知义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天下不能皆为君子,则舍利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后可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是故利在己,虽义亦利也;利在天下,即利即义也。孔子言此,正欲君子之治小人者,知小人喻于利。”[162]虽说焦循在这里从区分君子和小人来谈物质利益和道德准则,并认为君子守己以义,而治民以利,小人则只知有利,有利可言义,但他重点在说明道德准则依赖于物质利益。“教必本于富”、“无恒产,固无恒心”都说明物质利益的重要性,这是对离开物质利益空谈道德的一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