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诗歌也以“左联”成立分为两个时期。蒋光慈、郭沫若、冯宪章、钱杏邨、冯乃超、殷夫等普罗诗人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以自己的诗歌控诉了国民党当局的残忍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悲怆而高亢,不屈不挠。郭沫若的诗集《恢复》中活跃着一位历经劫难而不屈不挠的革命诗人的身影。蒋光慈的《寄友》、《哭诉》等作品也是如此。继蒋、郭之后,年轻的普罗诗人表现出更为高昂的革命热情。冯宪章的诗集《梦后》等作品热情地讴歌理想,礼赞工农;钱杏邨的诗集《荒土》和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充满了理想色彩。冯乃超的诗集《红纱灯》铿锵激昂,明快畅达,充满神秘朦胧的美。但总的来说,普罗诗人的诗歌虽音调粗犷,激情奔涌,却粗糙幼稚,诗味淡薄。
把左翼诗歌引向中兴的是1932年5月成立的中国诗歌会。它极重视题材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前进。农村革命和反帝抗日成为他们诗歌的两大主题。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有蒲风、穆木天和杨骚、任均、王亚平等。蒲风的代表作品有诗集《茫茫夜》、《生活》、《摇篮歌》、《抗战三部曲》,长诗《六月流火》等,大多写农村现实生活,描绘被压迫农民的痛苦生活和滋长着的烈火般的反抗情绪,诗风朴素,但艺术粗糙。穆木天倾吐着反帝抗日的民族情感,杨骚多通过爱情题材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