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围绕进士科所展开的文化论争
科举制创建于隋而定型于唐,自其产生以后,历代围绕进士科及其存废而展开不断的褒贬议论,这实际上反映出的也是一种文化抉择上的论争。
对科举制的争执论议,主要集中在科举取士到底应该重经学还是应该尚文才,以及与其相关涉的进士科的存废两个问题上。隋唐时期,门阀世胄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取士大批涌入仕途,旧的门阀士族一贯以阀阅自矜,尽管他们的地位已经每况愈下,但他们依然保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德业儒素相标榜,瞧不起庶族地主,不断抨击进士科的浮华,用以抵制这一新兴势力,维护自身的封建权益。尤其是中唐以后,世族豪门与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矛盾不断加深,加之科举制的种种弊病也不断暴露,所以围绕进士科所展开的文化论争也在不断进行。
科举自其产生之初,就和经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不仅科举中的明经、三礼、三传、经童等均是科举的重要科目;就是进士科也与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士科还未加入文学内容的考试之前,也是经学考试的一个主要方面。自隋朝时废止九品中正制,开科取士以来,便以掌握经学内容的娴熟程度作为入仕、做官的依据。入唐初期,统治者继承隋制,统一了作为考试标准的经书,使天下学子都要研习《五经》,以此为进身入仕的敲门砖。然而,由于南北朝直至隋唐,社会上偏尚文辞,隋朝科举中最高等第的秀才科就是以试文才为主要标准的。唐高祖武德年间,虽然取消了秀才科,但其主要特点不久就被进士科所取代,成为在唐代科举中与经学相抵触的力量,在当时朝野均有很大的影响,几乎成为科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