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宣公十五年《公羊传》所记,楚围宋,司马子反奉庄王之命前往宋城窥探军情,与宋华元相见后得知宋国军民饥馁,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大为不忍,遂将楚军只有七日军粮的实情告诉华元,并促使郑楚和谈成功。董仲舒认为,按《春秋》常义,这叫人臣外交,犯了专政、擅名之忌,罪不容诛。可《春秋》却偏偏表扬了他。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恻隐之心。批评者对此大为不解。董仲舒则认为,《春秋》之道本来有常有变,准以常义,子反的行为的确是不合适的,是一种变故,不过,这种变却合乎人情,合乎仁爱之本性,这是更深一层的大道,是更深一层的常。比之于礼文之常来,这毋宁是一种仁质之常,是更根本的东西,为了这种质,就无须拘泥于文。这就叫作“当仁不让”啊。因此董仲舒呼吁,不要以“平定之常义,疑变故之大则”![352]这是董氏经权思想的体现,它表明历史评价中不但要看是否符合常义(又作“经礼”),更要看是否符合质仁。两者相较,后者更为根本。董氏之所以对常与变有这样深的理解,还与他对宇宙人生的最终根据的思考相关,这在他的《春秋》学中同样有充分的表现。
相关影视:印度姐姐电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