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式对于人们具有一定文化意义。不同的发式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发式习俗。中国传统发式到清代发生了重大变化。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加强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统治,用同化风俗的办法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消弭反清斗争,颁布剃发令。结果,此令一下,遭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强烈反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斗争席卷全国。这些抗争都随着清朝对全国统一的完成而逐渐平息,天长日久,人们剃发蓄辫渐渐成了习惯,安之若性了。
清末北京城市风俗图
有趣的是,本来是汉族臣服满族标志的辫子,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西力东渐的近代,主要是作为“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对内,辫发又成为中国封建道德和传统的象征,剪辫子又具有向清王朝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的性质。清末排满运动、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尊奉君上的标志,成为争取“出奴隶之籍,脱牛马之羁”的人们再度攻击的目标。“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30]流传在江苏沭阳一带的这首民谣表明,剪辫就是对清朝统治和封建主义传统的一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