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对于文化教育上有所建树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是苻坚统治下的前秦。苻坚是个很有作为的人,在汉族士人王猛的辅佐之下,清明政治,南征北伐,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称雄中原达20余年。在这段时间里,前秦尊崇儒学,大兴学校,颇有成绩。苻坚重视中央官学,曾下令“广修学宫,诏郡国学生通一经已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47]。苻坚多次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后来索性“每月一临太学,诸生竞劝焉”[48]。由此可见苻坚对教育的重视。苻坚对儒学在北方的复兴,贡献很大。史称北方“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49]。
苻坚兴儒振教具有三大特点。其一,他办学,文武并重。他不仅要求“中外四禁、二卫、四军长上将士皆令受学”,而且实行小班授课,“二十人给一经生,教读音句”[50],提高将士的文化水准及汉语正音。同时他还要求这些将士们学习军事:“又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51]苻坚是开我国军事讲武堂的第一人。其二,注重宫廷内的教育。他要求“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教掖庭,选阉人及女隶敏慧者诣博士授经”[52]。这对加速少数民族上层妇女的汉化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三,苻坚在王猛辅佐下,全力整肃儒学,严禁图谶之学,“犯者弃市”,“尚书郎王佩读谶,杀之。学谶者遂绝”[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