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林伯渠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等学校担负着提高现任干部与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教育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同时必须从思想上确定学生的革命观点、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进行以边区政治、经济为中心的政治教育和生产教育,辅之以时事教育。学生一般不交学费,并且伙食多由政府筹措补助。
由于各根据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中等教育在各根据地发展得很不平衡。在华中、山东等战前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地区,有一定数量的中学,如1944年时,苏中根据地有54所中学,胶东有13所中学;而在原来经济文化教育较落后的地区,则中学较少。
根据地的小学在抗战时期发展十分迅速。仅就陕甘宁边区来说,1939年只有小学130所,到1940年就达到1241所,学生达43625人,1945年增至2297所。根据地小学教育的目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在1939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法》和《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规定:边区小学应根据边区国防教育宗旨及实施原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及抗战建国的知识技能,和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为主。小学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前3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